本报讯(记者 阿妮尔 张晨 缪志聪)春节前的南京,天气晴朗。冬日的和风吹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园里的我国气候局大气与环境归纳观测训练实习基地,在继续作业的观测仪器上留下数据“脚印”。
在这片占地65亩的基地一隅,19个“集装箱”引起了记者的猎奇。“这些可不是一般的‘集装箱’,其实是一个个可移动的气候观测渠道,可以精确的经过不同科研项目展开空气污染研讨、理化剖析等,与学校10余个科研团队的研讨项目休戚相关。”正在基地值勤的南信大高档试验师张富存向记者介绍。
“大气化学超级监测站”“大气成分移动监测渠道”……每个“集装箱”都在箱侧标示着各自的“神通”。
“这些‘集装箱’由各科研团队根据需求自行拼装,里边装着各种仪器设备,既可以在校内运用,也能发挥‘便携’优势,装车带到观测所需的地址展开外场观测。”张富存说。
记者发现,尽管学校放假已近一周,但不少“集装箱”外悬挂的空调外机仍在作业,箱内的仪器还在作业,发生的监测数据正连绵不断传输给科研团队。寒假期间,部分“集装箱”还在我国气候局国家归纳气候观测专项试验外场的组成部分、坐落南京远郊的江淮大气—环境ECO归纳观测基地出“外勤”,展开气候观测。
“监测设备建起来,数据获取是不是安稳、数据剖析成果和项目预期是否有误差,都需求常常重视,不能中止。”寒假期间仍在值勤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与环境试验教学中心高档试验师严家德告知记者。
严家德参加的几个气候监测项目散布在全国各地,有的在陕西西安,有的在云南怒江。这些天,一个个千里之外的“集装箱”每天都传来新的数据和剖析成果,他经过物联网云渠道实时监测、剖析,和小组成员联络处理突发问题,指尖轻点,日日不断。
从1月17日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进入“寒假形式”,但仍有2000余名师生留校,他们中的很多人奋战在试验室、监测站,分秒必争在科研一线攻关,期待在迎候新春的一起迎来新的打破。
“一年之计在于春。期望咱们的科研既面向国家战略又服务民生福祉,加速抢占科技制高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山说,科研一线干劲十足,学校各有关部门也在试验设备、食堂餐饮、学校安全等方面全力做好服务保证,让留校师生在新年“烟火气”中经心攻坚、安心科研。